越军王牌师想复仇, 结果肠子悔青, 被解放军18人小分队打崩溃

栏目分类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腾讯云游戏官网 > 产品展示 > 越军王牌师想复仇, 结果肠子悔青, 被解放军18人小分队打崩溃

越军王牌师想复仇, 结果肠子悔青, 被解放军18人小分队打崩溃

发布日期:2024-11-18 22:00    点击次数:74

世人皆知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却鲜有人知在那场战争结束时的撤军路上,还曾发生过一场令人难忘的战斗。那是发生在612高地上的惊心动魄的遭遇战,一支仅有18人的解放军小分队,面对着越军王牌338师派出的200多人加强连的围攻。当时的情况危急万分,我军官兵们手中的子弹所剩无几,而敌人却有着优势火力的支援。可谁能想到,这支由炊事班官兵组成的小分队,竟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果。究竟是什么样的战术运用,让这群平日里和锅碗瓢盆打交道的炊事班战士们,能够以寡敌众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一、越军338师的不甘与阴谋

世人皆知越军338师是越南陆军的王牌部队之一,却不知这支部队的前身竟是由法属印度支那时期的老兵组建而成。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越南南方军区为了应对复杂的军事形势,特意从各地挑选精锐,组建了这支特殊的部队。

1956年初春,338师在西贡以北的丛林地带正式成立。这支部队的第一任师长是从法属印度支那时期就开始打游击的老兵阮文清,他曾在奠边府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在他的带领下,338师很快就以其过硬的军事素质在越军中声名鹊起。

1961年的一场军改中,338师被改编为南方军官特训团。这个特训团的驻地就此有了个响当当的名字——"338基地"。特训团时期,他们不仅承担战斗任务,更重要的是要为越军培养军事人才。那时候,但凡是338基地出来的军官,在越军中都倍受重视。

1978年,随着越南军事扩张的需要,这支特训团再次扩编为主力步兵师。新的338师下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重炮团,总兵力一度达到近万人。为了强化战斗力,越军特意为他们配备了最先进的苏制装备。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338师接到了一道意味深长的调令——奉命进驻谅山省亭立县。这个地方可不简单,它紧邻着中国广西的边境线。从他们的驻地到广西宁明县的那马村,直线距离不过短短几公里。

自从驻扎在边境后,338师的所作所为令人不齿。他们经常派出小股部队,偷偷越过边境骚扰我方百姓。有时是朝着耕种的农民开枪示威,有时是强行抓走放牛的村民。这些恶劣行径,在当地百姓中激起了极大的愤慨。

可是到了1979年初,这支号称"王牌"的部队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连连失利。他们引以为豪的防御工事被我军摧毁,引以为傲的炮兵火力被我军压制,就连他们自诩擅长的山地战术,也在面对我军和民兵时显得黯然失色。

尤其是在谅山战役中,338师被我军打得措手不及。他们引以为傲的特种作战能力在正面战场上毫无用武之地,不得不狼狈撤退。这场失利对338师的打击极大,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王牌"光环瞬间黯淡无光。

3月5日,当我军宣布完成预定作战任务即将撤军时,338师的残部蛰伏在公母山一带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打探到我127师、128师将从这里经过,于是开始秘密策划一场"复仇"行动。这个计划就是要选择我军防守薄弱的地方发起突袭,妄图挽回他们那丢尽的颜面。

二、612高地的特殊地理位置

世人皆知612高地是一处军事要地,却不知这座高地的地形结构竟如此独特。它位于公母山南侧,是进入越北四号公路的咽喉要道,控制着整个区域的交通命脉。

这座高地的命名颇有来历。"612"这个数字并非随意取来,而是代表着这座山峰的海拔高度。在当地的地形图上,这座高峰赫然标注着612米的字样,由此得名。这样的高度在整个越北地区并不算高,但它的地理位置却极其关键。

612高地的地形构造颇为奇特。主峰四周环绕着四座无名小山头,远远望去犹如四颗卫星簇拥着它们的母星。这四座小山头的位置分布也十分有趣:东面的小山头最高,海拔约580米;南面和西面的两座小山头略矮一些,都在550米左右;北面的小山头最低,仅有500米出头。

这些小山头之间的间隔并不规则。东面和南面的小山头之间有一条天然的山沟,形成了一处绝佳的隐蔽通道;西面和北面的小山头之间则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台地,可以作为临时的物资集散地。

主峰和四座小山头之间的区域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盆地。这片区域地势平缓,面积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一眼常年不断的山泉,为驻守部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从战术角度来看,612高地的地形结构堪称绝佳的防御阵地。主峰制高点可以俯瞰方圆数公里的区域,四座小山头则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御圈。只要在这些制高点上部署兵力,就能够形成交叉火力网,有效控制整个区域。

1979年3月11日,我128师383团3营7连接到命令,要在612高地部署防御阵地。他们要肩负起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离的重要使命。当时的指挥员们经过缜密分析,制定了周密的防御部署方案。

7连的指挥所设在主峰顶部,这里不仅视野开阔,还可以通过步话机与各个阵地保持联系。突击排和机枪排分别部署在东面和南面的小山头上,构建起重点防御方向。警卫排则驻守在西面的小山头,担负着预备队的任务。

至于北面的那座小山头,因为地势较低,容易遭受敌人火力侵袭,所以只部署了一个观察哨。但为了防止敌人偷袭,在这里布设了大量的诡雷和绊线,形成了一道隐形的防线。

炊事班则被安排在2号无名高地的一处凹地里。这里不仅便于分发物资,还有天然的岩洞可以存放给养,最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地形的掩护避免敌人的炮火侵袭。

三、18勇士的临危受命

世人皆知此次战斗的18位勇士来自炊事班,却不知这支炊事班的战士们远非寻常炊事员可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炊事班普遍实行"一专多能"的训练模式,既要精通炊事保障工作,又要掌握基本的战斗技能。

3月11日这天,7连炊事班的战士们正在2号无名高地的驻地忙碌。这支炊事班由司务长管国清带领,共有7名战士。每名战士不仅配备了一支56式步枪,腰间还别着两个弹匣,这是我军炊事人员的标准战斗装备。

管国清是位老炊事班长,从事后勤保障工作已有八年。但在日常训练中,他带领炊事班坚持每周进行三次战术演练,内容包括单兵战术动作、战场救护和武器保养等科目。这种坚持在后来的遭遇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天傍晚,连指挥所派来通信员传达了一道紧急命令:要求炊事班立即准备三天的战斗口粮,并在天黑前送到各个阵地。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夜幕降临前完成近百公斤干粮的分装和运送任务。

就在炊事班紧张准备的时候,3排长钟福才带着三名战士赶到了炊事班驻地。这三名增援人员分别是:7班副班长黄吴荣、7班机枪手王子灵和常礼标。他们都是连队里的老兵,每人都有实战经验。

黄吴荣是个神枪手,在入伍前就在老家民兵队当过射击教练。王子灵和常礼标则是一对默契的机枪组合,在之前的战斗中曾多次建功。这次增援的四人不仅带来了一挺轻机枪和充足的弹药,还带来了两部步话机,可以随时与连部保持联系。

指导员蔡宁也来到了炊事班驻地。作为连队的政治指导员,他深知此时留在炊事班的重要性。此外,一名当地的向导也被派来协助。这名向导熟悉周边地形,对判断敌情有重要帮助。

就这样,炊事班的7名战士,加上增援的4名战士,再加上指导员、向导和通信员,构成了这支18人的临时战斗小组。他们临时组成了三个战斗小组:第一组负责警戒,第二组负责运送物资,第三组作为机动支援力量。

在整理装备时,每名战士都格外仔细。他们检查了武器的机械性能,清点了弹药数量,确保通信设备正常工作。管国清特意让每名战士都带上了干粮和饮用水,以防战斗持续时间过长。

临行前,18名战士在2号无名高地的树林中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战前会议。会上明确了联络暗号、撤退路线和应急预案。这些看似细微的准备工作,为随后的战斗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血性抗敌的关键时刻

世人皆知这场战斗爆发于夜间九点,却不知战斗的序幕早在黄昏时分就已拉开。当时,越军的侦察分队已经悄悄潜入了612高地周边区域,对我军阵地进行侦察。

天色完全暗下来后,18人小分队刚完成物资转运任务,正准备向连指挥所转移。就在这时,南侧山坡突然传来一阵枪响。紧接着,东南侧也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伴随着越军特有的喊杀声。

这支突袭的越军并非临时拼凑,而是338师精心挑选的一个加强连,总兵力达200余人。他们不仅配备了82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筒,还携带了大量照明弹,显然是有备而来。

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18人小分队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管国清立刻下令就地构筑防御工事,利用地形优势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7名炊事班战士组成,负责正面阻击;第二道防线由黄吴荣带领的4人小组构成,主要提供火力支援;第三道防线则由其余人员组成预备队。

在战斗初期,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照明弹将战场照得如同白昼,迫击炮弹不断在阵地周围爆炸。但我军将士沉着应对,采取了"小群多点"的战术,把有限的火力分散到不同位置,造成兵力分散的假象。

战斗进行到半小时时,弹药消耗殆尽的危机出现了。这时,黄吴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术:趁着敌人炮火间隙,带队向主峰方向转移,既可以收集战场上遗留的弹药,又能造成我军主力仍在高地的假象。

这个战术获得了立竟成效。越军被声东击西的战术迷惑,主力开始向主峰方向调动。趁此机会,18人小分队迅速向2号无名高地回撤,在那里他们发现了earlier前一场战斗遗留下来的弹药补给。

就在这时,一支约40人的越军加强排从东南方向包抄过来,企图切断小分队的退路。情况危急之际,王子灵和常礼标的机枪组立即展开反击。他们采用了"三点一线"的机动战术,在三个不同位置轮流开火,造成了我军火力点众多的假象。

这场遭遇战一直持续到凌晨时分。期间,越军曾三次组织冲锋,都被我军阻击在阵地前沿。尤其是在最后一次冲锋中,当越军冲到距离阵地仅50米的地方时,18人小分队突然发起猛烈反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整个战斗过程中,我军战士们充分发挥了地形优势。他们利用2号无名高地的岩石和树木作掩护,布设了多处潜伏点。每当敌人的照明弹发射后,战士们就立即转换射击位置,避免成为敌人炮火的目标。

到了凌晨三点左右,越军的攻势明显减弱。他们的通信频道中传出了撤退的命令。18人小分队趁机发起反击,将残敌驱离战场。这时的战场上,到处都是越军丢弃的武器装备,显示出他们仓促撤退的狼狈。

五、辉煌战果的历史意义

世人皆知这场战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却不知这场胜利背后蕴含着怎样深远的军事价值。3月12日天亮时,战场清理小组在612高地周边发现了大量越军遗留的装备和物资,其中包括多具火箭筒、数十支自动步枪和大量弹药。

经过详细统计,这场战斗共歼敌70余人,其中包括一名越军连级军官和三名排级军官。更重要的是缴获了越军的作战文件,其中详细记载了338师的后续作战计划,这些情报为我军后续的安全撤退提供了重要参考。

3月15日,广州军区派出战场调查组来到612高地。调查组实地勘察了整个战场,对战斗经过进行了全面复原。通过对战场遗留痕迹的分析,专家们发现这支18人小分队采用的战术极具创新性。他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还巧妙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法,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型范例。

这场战斗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战果上,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我军基层部队的战斗力。就连炊事班这样的后勤保障人员,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这充分说明了我军"全员皆兵"的训练成效。

3月20日,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接见了这18位勇士。在接见仪式上,许司令员特别强调了这场战斗的典型意义。他指出,这场战斗是我军基层部队战斗素养的生动体现,值得在全军推广学习。

随后,炊事班全体官兵被授予集体一等功。黄吴荣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临机应变能力和指挥才能得到了高度评价。其他参战官兵也分别获得了相应的立功表彰。

这场战斗很快被编入了军事院校的教材。军事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实战案例,特别是在山地防御作战、小部队遭遇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多年来,这个案例一直被用于军官培训,成为基层指挥员战术训练的重要教材。

1980年,军事科学院派出研究小组,专门对这场战斗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报告指出,这场战斗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军长期以来重视基层部队训练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后勤保障部队的战斗训练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1年春,612高地战斗被收入《人民军队战例选编》,成为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例之一。这个战例不仅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军事界传播,也成为研究现代山地战、遭遇战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场战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在解放军的军事训练中,"612高地阻击战18勇士"的故事经常被提起,他们的战斗精神也一直被后人传颂。每年都有大量军事院校的学员来到612高地进行实地考察,重温这段光荣历史。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腾讯云游戏官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